“有一天,微微从学校回来问我,我们家的房子有多大?我们家的车是什么牌子?她说同学们都在说自己家的房子和车子,问到她,她什么都不知道。”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,微微妈妈对主治医师徐哲诉说,她显得十分苦恼。
微微妈妈表示,自己向来认为,在学校中所有孩子的衣服和食物都差距不大。微微整天穿着校服,吃着食堂的饭菜,平时并不会关注到同学们生活条件的差异,怎么会突然问出这些问题呢?
后来,微微妈妈发现女儿对自己的球鞋、书包、文具的品牌都变得颇有要求,还经常向自己索要额外的零花钱,缠着自己去商店里买一些“牌子货”。
于是,微微妈妈特意找机会和女儿详谈了一次,结果微微也显得很委屈。在她看来,父母平时也总是对自己说,别人家的小孩考了什么样的成绩、拿到了什么样的奖。怎么到了家长这儿,自己的行为就好像“猛虎下山”了?
专家建议
攀比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,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有负面影响。
社会环境中的浮躁和与不健康的物质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,学校教育不只是给孩子们提供文化知识,更需要传递健康的物质观和价值观。
家庭环境的教养方式也是攀比心理的养成重要因素,父母由于自身精神财富的缺乏,导致了对于物质的变相追求,带给了孩子的大多是攀比物质的意念和行为。
在发展心理的层面上,青少年是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,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的正面自我认同,避免产生畸形的攀比,进而阻碍自身心理的成长。
成年人如缺乏自我认同也会停留在用物质替代自我认同的分岔路上,如果执迷不悟也会导致认知、情绪、行为等多方面的偏差。
健康的类比是值得提倡的,它不是盲目追求物质的比较,而是“向内看”审视觉察自身,完善自身修养与人生目标,再“向外看”才会促进我们的觉察觉知,树立一个更为正面的三观。
供稿:徐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