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已经没有意义了,直接去死吧。”这是15岁少年胡某某在自杀前的留言,言辞令人心痛。这场悲剧本可以不发生,事件背后反映的是不容忽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。相较于成年人,青少年的抑郁常常被误解为“叛逆”,不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,反而将其推向更为沉重的深渊。
那么,儿童青少年时期最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?抑郁只是单纯的情绪不好吗?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“看不见的疾病”呢?
在2021年公布的我国首份《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》中显示,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 17.5%,约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。一项国内的研究显示,存在自杀意念的青少年竟高达 23%。如果我们知道下面的这些,在儿童青少年出现抑郁时,我们可以及早发现,及时应对。
出现以下线索,要警惕是否出现了青少年抑郁情绪:
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情绪,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,可能只是某一阶段的情绪问题。与成年人相比,青少年出现抑郁情绪往往有以下4个线索。
01生活事件线索
生活、学习环境改变,导致人际关系、学业压力增加,都可能让孩子出现适应困难。
02行为线索
外表改变如穿衣突然变得灰暗、发型的过大变化;交际改变如不愿意去接触他人、总觉得自己不够好;行为异常如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予他人。这些行为一般较隐蔽,不易被发现,且经常被定义为“内向”而被忽略。
03情绪线索
紧张,敏感,过度解读别人、过度解读某件事情、过度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,情绪不稳定,容易发脾气、有冲动行为,如自伤、摔东西。
04躯体线索
情绪躯体化表现更明显,即孩子的异常情绪通过躯体不适表现出来,比如疼痛、乏力、食欲不好,睡眠差、体重减轻等。
当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时,不一定每条线索都会出现,有的孩子会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,但是这些线索往往都是叠加在一起的。校园是孩子们生活中占比最高的社交场所,在学校里也会出现一些特殊表现:比如不愿意和朋友、同学来往,喜欢独处;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,经常流露出不安、焦虑、悲伤等情绪;学习成绩下降,注意力不集中等。出现以上问题时,需要引起家长及学校的高度重视。
父母如何帮助有抑郁情绪的孩子?
01做好陪伴及安全防护
抑郁症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力,产生各种消极念头,可能会做出一些自伤行为。所以,在孩子抑郁症治疗期间,父母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,并做好安全防范,注意把家里的危险物品统一保管,避免孩子获取。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,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。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,当孩子出现孤独绝望感的时候,要及时予以安慰,表达对孩子的支持。此外,多层面倾听孩子,听懂孩子的“言外之意”。
02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
孩子的抑郁在某些层面也是在提醒家长,家庭关系是否需要做些调整?夫妻间,相互尊重、彼此理解、更多支持。作为父母,应当建立边界意识,回归父母角色,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,孩子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,会更有好好生活的动力。
03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病情恢复的有力保障
抑郁的孩子通常对环境异常敏感,尤其对身边人的态度和情绪非常在意。孩子出现莫名发脾气、迷恋手机、荒废学业、作息日夜颠倒、自我封闭等情形,会让家长感觉焦虑、生气、沮丧等。这就需要家长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,及时做好自我调整。当父母不被孩子糟糕的情绪扰动,孩子感受到安全、稳定,有利于病情的恢复。
青少年自身如何进行心理调整?
01放平心态,坦然面对
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放平自己的心态,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,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思维,转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,切勿自我设限,承认自己所面对的一切,接受它,及时调整心态,莫让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。
02扩大人际交往范围
对于抑郁症患者,他们往往生活圈子都很小,他们喜欢封闭自己的内心;因此建议,青少年可以多接触社会,多交往一些朋友,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,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可以帮助自己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方法。
03释放和倾诉
许多人把哭诉当成一种非常懦弱的表现,习惯性一个人独自消化出现的困境,把所有的压力和眼泪全部隐藏起来,长期下去会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很大的影响,必须要学会释放压力,哭诉或者倾诉也是一种很好缓解抑郁的方法。
04运动和亲近自然
运动会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,这些脑垂体分泌的物质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劳感、疼痛感,同时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。亲近自然能够更好的调节我们的注意力,激发探索的求知欲望。
如果抑郁症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,千万不要任由其发展下去,这时就必须要积极寻求更为专业的治疗,专业的心理医生可以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,打开心扉。